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2月26日,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經濟重構中的財富管理態勢”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在會上表示,銀行系的資管理財的典型特征是穩健保守,無論從客戶角度還是從產品角度來看,基本都實現了穩健保守為主的服務特點,確實能擔起大船磐石的作用。此外,銀行理財在為老百姓養老資金提供資產管理服務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他提到,銀行理財在轉型過程中做了良好探索,但是特色化的路剛剛開始,未來銀行理財要結合自己的定位、客群特點、資源稟賦特點和專業能力,尋找更特色化的服務。更重要的是,要更好開發集團和股東資源優勢,更開放的與市場機構合作,讓銀行理財在更開放的市場中,和其他大類資產相互競爭、融合與合作,通過市場的運作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培養出核心競爭力。
以下為發言實錄:
陳道富:謝謝給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資管新規以后, 銀行理財有一個剝離的過程,發展到今天是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銀行理財從銀行體系中逐步獨立出來,形成獨立的子公司,較穩定地度過了轉型過程,更加專業地從事理財業務。這幾年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步走向正軌并加速發展,基本實現了剛才步總講到的凈值化轉型,在專業化和特色化方面做了非常好的探索。當然,銀行理財的特色化的道路才剛剛開始。未來我認為銀行理財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塑造的專業能力,在市場競爭中提供更特色化的服務。
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銀行理財特色化的觀察。
第一個觀察視角是跳出銀行理財,從大資管的角度看銀行理財。從這個角度觀察,銀行理財作為一個子行業整體,其特色越來越突出了。相比于券商系、基金系和保險系的理財公司和業務,銀行系理財的典型特征是穩健保守。這既是由他們客群特點決定了,也反映出了其產品設計特點,都偏向于無穩健和保守。銀行理財確實能擔起大船磐石的作用,基本實現了凈值化管理和體現出穩健保守特點。
行業角度的銀行理財的另一個特點是銀行理財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管理和監管。銀行理財的背后畢竟帶著銀行色彩,有國家安全網的信任和渠道因素,因此銀行理財的內部管理要求更加嚴格,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這種出身背景和監管要求,銀行理財仍能夠以相對市場化的機制來探索穩健保守風格的資產管理,在產品銷售、產品開發和風險控制上還是顯示出銀行非常自律的特點。
行業角度的第三個特點是,個人養老理財管理開始成為銀行理財非常重要的開拓領域。銀行的穩健保守拓展到為老百姓的養老資金提供理財服務,參與養老資金的管理。
總之,從大資管角度來看,銀行系理財不僅經歷了轉型對專業化,對凈值化的要求,而且越來越跟客群偏好和銀行特點,跟監管要求相互融合相互適應,開始闖出穩健保守的特色。
第二觀察視角從銀行理財本身。隨著銀行理財的機構化,銀行理財相關的公司治理和內部管理更趨合理和嚴格。在嚴管理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豐富。每家銀行都有各種各樣的系列產品,很多時候看得都有些眼花繚亂的感覺。還有一個特點,雖然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業務相當部分是從傳統銀行理財承接過來的,相當多的客戶是個人,帶有“準存款”的偏好。這是銀行理財公司的發展基礎和優勢,也是它的主陣地。難能可貴的是這幾年,銀行理財大力開發機構客戶,雖然總體的占比還不高,但增長速度非???。另外就是銀行理財公司銷售渠道開始出現多元化,母行當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我們也看到這幾年銀行從母行以外開拓一些新的渠道,甚至自己進行銷售,在進行非常多樣化的探索。銀行理財開始在銀行、傳統客戶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特點和培養出來的專業能力,尋找新的有特色的產品銷售和管理之路。這是從銀行本身來看的一點。
從銀行本身來看,還有一點也需要清醒看到的是,銀行理財整體的同質化還比較嚴重,尤其在底層資產和管理邏輯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流動性不匹配的問題。2022年四季度出新了銀行理財市場的調整,出現較為嚴重的贖回潮事件。這次的調整提醒我們需要更清醒的看待銀行理財的發展。銀行理財距離客戶的期待和市場的完善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銀行理財的客戶絕大部分是從銀行儲戶直接轉移過來的,這些客戶有強烈的風險規避偏好,保守謹慎的特征是比較明顯的。銀行為了適應這個特征,大量開發帶有固收+的產品,為提高收益也大量投資地方城投債。類似的客戶特征,相似的產品設計,在市場不利波動下容易出現自我強化,羊群效應和自我踩踏。這次事件反映了我們銀行理財的同質化問題還是比較嚴重,也暴露出我們資產和負債在流動性的匹配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個觀察從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觀察。銀行理財直接服務了大量個人客戶的理財需求,參與了個人養老理財的資金管理,與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有很好的契合,通過債券、非標債券和權益投資間接參與了我國重大戰略投資,包括科技強國、鄉村振興、戰略新興產業等,還通過一些具體的業務來參與社會責任投資和公益慈善投資等。
銀行理財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可以發揮出更好的作用,突破自己原來的標簽。原來的標簽有助于銀行理財系整體上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優勢,這是它的本位,是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兩類問題。第一類是關于銀行理財的行業定位問題。銀行理財公司到底是母行的理財公司,是銀行系的理財公司,還是大資管下的帶有財富管理的資管類機構?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定位問題,我希望能夠跳出身份,跳出固有客戶,跳出原有的資源稟賦,能夠在更廣闊市場中真正尋找自己的定位。
第二類是關于銀行理財的能力建設問題。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承接了過去銀行理財部分的個人為主的客戶,但我們在跟母行、跟集團在業務協同方面,真的把資源完全開發出來了嗎?現在開發的是銀行集團層面上的原來的負債端的資源,資產端的資源要不要開發?現在很多券商已經在做股權類的創新基金,銀行系跟客戶有很多聯系,是金融體系的主體。這么大的資源和渠道資源的協同空間,我們的理財公司能不能承接下來?是不是要局限“準儲戶”的客戶群,局限于通過二級市場的標準化產品為主的理財產品,能不能更多的開發,更多的協同?
在行業合作上,我們是不是要把銷售渠道局限在銀行行業。銀行理財帶有銀行的標簽,要維護好、管理好銀行的信用。但繼承這個“出身”標簽的同時,能不能還有一定的突破,能不能在行業上有更多的合作?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區別,相當部分是不是“以客戶為中心”還是“以產品為中心”,是不是有更精細的、更有溫度的投資的陪伴和投資共同成長的過程。市場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渠道和機構,能不能打開?能不能有更好的合作?在管理住風險的基礎上,這個能不能再拓展?
跟這個相關的,與銀行理財相關的政策、客戶群特點和資源、能力建設容易形成自我強化,形成行業特點。特別是針對客戶群的特點,對銀行聲譽和特殊性的考慮,當然需要在穩健保守方面會形成自我強化。但能不能有更加包容性、更加開放性的探索??傊?,銀行理財的定位、稟賦、能力和特點,需要通過探索和努力創造和構建出來的,而不是規定下來的。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銀行理財可能需要把它放在更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其他大類資產相互競爭的過程中,在相互融合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市場的運作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培養出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期待銀行理財能將從銀行承繼過來的資源和特色,和經過市場考驗、自己積累出來的專業能力和市場信任結合起來,最終呈現出非標簽化特色的銀行理財真正的特點。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墨軒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